事件舆评丨给学生戴小蜜蜂,是合理惩戒还是又一起“秦朗事件”?
近日,一名小学老师因在短视频平台上发布了一条“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”的视频而走红,并引起了热议和广泛讨论。面对网络舆论的压力,该名老师在11月17日发布了道歉视频,下架之前的视频,并表示已经离职。她在视频中解释说,其初衷是为了改善课堂纪律,但意识到将视频发到网上是一个严重的错误,这种方式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心理负担,今后不会再这样做。
01
舆情趋势 / Boryou
根据博约新媒体大数据公海赌船中心数据显示,11月17日0时至19日14时共监测到相关信息197181条,信息传播速度为3129.86条/小时。
1、舆情走势分析
舆情走势图
从信息走势图来看,11月18日9时,给学生戴小蜜蜂相关视频的传播引发网民关注,并于18日12时达到峰值14007条,随后全网信息量开始下降。19日8时对于此事件视频下架、老师离职的结果的思考带动全网信息量再次增长,形成新一轮高峰。其间,#给学生带小蜜蜂的老师道歉##给学生戴小蜜蜂上网曝光太越界##给学生戴小蜜蜂别又是秦朗事件##小蜜蜂老师离职事件疑云重重#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,由此还延伸了#无论如何都不该拿学生博眼球##教师拍视频分享课堂边界在哪里##从给学生戴小蜜蜂看教师权责边界#等相关词条,引发公众对教师权责边界的思考。
2、信息来源分析
信息分布比例图
从信息分布情况看,监测时间段内,监测到总信息197181条,客户端是主要传播平台,共83443条(占比42.32%),其次是视频62985条(占比31.94%)、微博43214条(占比21.91%)、微信3542条(占比1.8%)、互动论坛2149条(占比1.09%)、网站1812条(占比0.92%)、数字报36条(占比0.02%)。
3、关键热词
关键词云图
从关键词云图来看,本次事件讨论度较高的关键词为“视频”“学生”“离职”“小蜜蜂”。
02舆论观点 / Boryou
网民观点
1、视频上传侵犯学生隐私,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。
部分网民认为该视频侵犯了学生的隐私,将孩子推到互联网评判的风口浪尖,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。
今日头条用户“鹏飞9039”:“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有。你能保证就没有人对孩子指指点点吗?网络传播速度太快,随意把视频发到网络上,舆论后果就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,容易无限放大。”
新浪看点用户“勇敢老虎换发型”:“那我觉得罚站反而更好。拍视频贴标签跟给犯人挂牌子烙印是一样伤害自尊的行为,还挂网上示众就更甚,会给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啊!”
抖音用户“磕cp磕到晕厥”:“小蜜蜂不是重点,重点是未经监护人允许把孩子的发在网上。”
2、有助于管理课堂纪律,对老师的惩罚过重。
部分网民认为给学生戴小蜜蜂有助于管理课堂秩序,让学生认识到课堂纪律的重要性,而离职对于负责任的老师来说或许过重。
新浪看点用户“请T深爱”:“他们觉得把视频发网上让孩子身心受到影响了。但我觉得这个离职惩罚或许严重,毕竟她的初衷是好的,有惩有奖才是好老师。”
今日头条用户“小八卦8848”:“不管不顾的老师,又会被人说老师不负责任,负责的老师又容易被人放大。”
微博用户“富二层”:“觉得不至于,上课爱说话的孩子肯定不是多内向。相反老师还是负责的,有管上课纪律。”
3、质疑事件的真实性及摆拍的可能性。
部分网民认为此事件存在可疑之处,怀疑此为又一件“秦朗事件”,可能是剧本或摆拍,以博取眼球、获得流量。
网易用户“肥而不腻啊”:“正经教学全交给课外辅导和家长,一年两个假期,天天闲的发抖音想当网红,这帮小学老师早就该整顿了。”
微博用户“互联网的一些事”:“作为老师,课堂上不忙着传道授业解惑,倒是忙着给学生戴上小蜜蜂,拍视频上传网络,这是教书育人?还是摆拍吸粉?教育之路,可别让这些花哨玩意儿给带偏了哟!”
微博用户“菠萝桃桃汁my”:“我发现现在网络炒作越来越多了,从秦朗到这个给学生带小蜜蜂的老师,怎么都是博眼球的?”
媒体观点
1、观察者网:孩子不能成小视频道具。
观察者网指出,教育惩戒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,而不是为了获取网络关注。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》规定,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应当得到保护,不应将其暴露在公共平台上。
中央文件有明确规定,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,支持教师积极管教。但是,积极管教和向公众发短视频是两回事。教育惩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矫正不良学习习惯,拍短视频收获点赞的客观结果一方面是让老师涨粉,另一方面,既无助于帮助孩子矫正,反而还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。未成年人同样拥有隐私权,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,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得到教师、学校和全社会的呵护。由于短视频向社会全方位渗透,教师尤其要守住教育形式的边界。
2、新闻晨报:方式可取但不能产生路径依赖。
新闻晨报表示,老师对学生的违规行为有一定的惩戒权。“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”的措施不涉及体罚,从视频看效果不错,虽然目前来说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尚难以评估,但大体上这一惩戒措施算是一个不错的创新。但是,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完整的人格,而不是制造听话的机器,小蜜蜂制止学生上课聊天的效果拔群,但怕就怕老师形成路径依赖,依靠这样的“神器”给学生“消音”,而不反思上课本身的质量或忘了维护上课秩序的初心。所以,“戴小蜜蜂”这类“奇招”式惩戒恐怕不能亦步亦趋的滥用。
目前,离职的老师已经道歉,同时在其账号上也下架了相关视频,从这些行为看,她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值得肯定。希望这件事能成为一个契机,一方面警醒老师们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制作、上传视频,另一方面也提醒相关部门,为老师们拍摄视频、直播课程等行为制定更加详细的职业规范,保障学生权益的同时让教育插上科技的翅膀温暖更多灵魂。
3、新京报:真实还是炒作?值得我们思考和审视。
这位老师发布的管教学生视频,是摆拍还是真实事件,此人究竟是不是老师,也尚无定论。如果是炒作,那就是又一个“秦朗丢作业事件”,令人不齿。如果不是摆拍,其做法同样不妥。老师如何管教学生,分寸拿捏始终是难点,轻了没效果,重了可能违规违法。“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”如果是真的,不打不骂,就起到了管教效果,堪称“教育小妙招”,这也是收获网友点赞和效仿的主要原因。
但必须意识到,老师无论采取哪种方式,也不该将管教学生的视频发到网络上。如果此事属实,这种网络曝光,无异于“公开处刑”,不仅会伤害学生自尊心,也涉嫌侵害学生的肖像权和隐私权。如果是摆拍,那这种为了流量的无底线炒作,也该被严肃审视、追责。
03舆情总结 / Boryou
“给上课爱说话的学生戴小蜜蜂”这一事件有其方法的可取之处,但更重要的是,我们不能忽视学生隐私权的保护。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,老师更要把握好教育惩戒的分寸。不要因小失大,为了发视频博眼球砸了饭碗失了名声。
教育惩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,而非获取网络关注。教师在行使惩戒权时,应遵循合理合规的原则,保护学生的自尊隐私和身心健康。此外,教师在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教学时,也应意识到网络的双刃剑效应,避免因追求流量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学生的权益。这一事件为教育界和社会公众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契机,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权责边界,以及如何在尊重学生权益的前提下,合理利用网络工具进行教育创新。
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,教师在网络空间的行为也应受到规范。教师应意识到,网络行为不仅关乎个人形象,更关乎教育职业的尊严和学生的权益。从之前的“秦朗事件”到如今的“给学生戴小蜜蜂事件”,似乎舆论总会发生在学生群体之上,这固然有“学生是社会希望,是关注焦点”的原因,但我们也要警惕事件起因究竟是无意还是故意,是自然还是炒作,切忌将学生作为博取流量的工具,警惕不怀好意的逐利者。
我们要谨记,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,更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和尊重。